一段烽火記憶,三代熱血傳承!以下是華夏銀行太原分行員工馮惠講述的家族真實故事,它真切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的代代傳承,請看華夏銀行人如何以金融之筆續寫偉大抗戰精神。
泛黃記憶裏的家國傷痕
——祖輩苦難中凝結的抗戰內核
1937年,日軍控制北平後向南侵略,有著三千三百年曆史的古城邯鄲,沒能逃過戰火蹂躪。從1937年邯鄲淪陷,到1945年日本投降,邯鄲百姓和千萬中國人民飽受日軍淩虐。日軍在邯鄲地區製造了成安屠殺、館陶慘案、百家村慘案等,遭到屠戮的百姓不計其數。
父親的老家在邯鄲。小時候常聽父親説,他最痛恨日本侵略者,因為他的三位舅舅中,兩位被日軍殘害,大舅被按在水缸裏活活窒息而死,親眼目睹日軍暴行的二舅毅然加入抗日隊伍。邯鄲市檔案館藏《冀南抗日根據地口述史料》記錄了老人回憶:“日軍把人綁在水缸邊,用木板壓著頭往水裏按,很多人被活活淹死”,這一記載與家族記憶完全吻合。如今父親已記不清舅爺爺的名字,但這段歷史如同警鐘,深深影響著父親、感染著我。
當刺刀挑破鄉村寧靜,舅爺爺的選擇不是個體反抗,而是一個民族在血泊中的覺醒。“為雪國殤驅日寇,甘拋熱血守山河”,祖輩的擔當從不是抽象的口號,是血肉之軀在侵略者槍口下寫下的“不投降”三個大字。
冰甲裏的逆行擔當
——父親用堅守詮釋的傳承密碼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是我的父親。父親是一名服役二十載的消防戰士,曾多次深入火海救出被困群眾。父親的兩枚“三等功”勳章,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寶物”。當我問起他從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事,他總會提起冬日救援時刺骨的寒冷——高壓水槍反濺的冰水瞬間將戰鬥服凍成“冰甲”,脫下來甚至能立在地上。
他還説起最驚險的一次救援——剛衝進火場,廚房煤氣罐突然爆炸,幸好距離不算太近才躲過危險,如果再晚幾秒鐘,後果不堪設想。但他常説:“和你舅爺爺抗戰那會比,這點危險算什麼?”這讓我懂得,父親的傳承是把“抗戰精神”具化成全心守護身邊的每一位群眾。
迷彩與鍵盤的堅守與突破
——我們續寫的新時代擔當
我的愛人是一名軍人,結婚七年,兩地分居是常態。前不久他執行任務手指受傷,無法伸直手指發黑,卻因“任務急重”,硬是不肯立即就醫。直到過了三周他終於完成任務去檢查,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手指再難恢復到原本靈活的狀態。當我看到他自製的簡陋固定板,忽然明白,“家國情懷”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誓言,是有人在歲月靜好時,把“我來扛”三個字嚼碎了咽進肚子,把屬於自己的健康、團圓,奉獻給身後的萬家燈火。
日子久了,我從最初埋怨,到逐漸理解,再到如今的支援追隨——前幾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全家福,配文“一家不圓萬家圓,值!”。
作為華夏銀行太原分行綜合運營條線的一員,年終決算的深夜燈火、節日裏從辦公室眺望窗外熱鬧的街景,早已成為我最熟悉的“金融風景”。這些平凡崗位上的日夜堅守,是維護金融血脈暢通的關鍵樞紐,更是守護百姓財産安全、築牢金融服務民生根基的堅實壁壘。
2023年底,業務繁重、人手緊缺,我拖著孕肚不顧單位勸阻自願加班。同時,為及時“充電”更好地工作,加班回家後,我又繼續自學到淩晨兩三點。當研究生復試與預産期撞期,我和家人打趣“要是考試中途發動了,我一定堅持答完再去醫院。”有人問我為什麼這麼拼,我的回答是:“新時代的擔當,是把祖輩救亡圖存的熱血化作服務民生的實際行動。”
結語:精神火炬照亮新征程
華夏銀行始終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將“金融報國”“金融為民”作為偉大抗戰精神傳承的落腳點:當總行部室研發金融産品奮戰到天亮,當太原分行為養老院和幫扶小學送去愛心物資,當客戶經理奔走村間地頭為農戶辦理扶貧貸款,鍵盤上的每個按鍵都在重述——金融服務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抗戰精神在當代的鏗鏘注腳,是用現代金融工具續寫的家國情懷、奮鬥之志。
上週末去北京探望愛人,孩子指著天空中執行任務的直升機説:“媽媽,我長大要當解放軍飛行員,像他們一樣守衛祖國!” 那一刻,在她的眼裏,我看到了跨越三代的傳承——隔著80年時空,偉大抗戰精神從未遠去,它在舅爺爺衝鋒陷陣的決心裏,在父親結冰的戰鬥服上,在愛人默默堅守的青春中,在我深夜學習的檯燈下,在每個華夏銀行人服務客戶的細微處。
今天,讓我們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位不忘初心、堅守信仰、奮進新征程的華夏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