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暴雨如注。地處黔東南州腹地的榕江縣,河流驟漲、濁浪翻涌,迎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華夏銀行貴陽分行在該縣的駐村幫扶點計劃鄉計懷村——這個藏在群山褶皺中的苗族村寨,頃刻間陷入困境。聯排的吊腳樓在雨幕中搖搖欲墜,依山而建的苗寨小徑被泥漿吞噬,山腰的中草藥種植基地裏,成片的黃精、杜仲、天麻在泥漿中倒伏腐爛……
面對災情,華夏銀行貴陽分行的駐村第一書記陳蘇豫與他背後的華夏銀行,成為這個村子最溫暖的金融衛士。
暴雨中的“逆行者”
6月24日,榕江縣樂裏鎮黨校,正在參加駐村第一書記培訓的陳蘇豫,聽著教室外的傾盆大雨的聲音幾乎蓋過老師講課的話語,不禁緊鎖眉頭:計懷村依山而建的木屋遭遇如此強勁的暴雨,不管是房屋漏雨、倒塌抑或是山體滑坡,都會對村中的孤寡老人和兒童生活造成不小的損害。
當教室裏手機信號中斷的那一刻,課程緊急叫停,陳蘇豫趕回宿舍收拾東西。趁著雨勢短暫漸小,牽掛著村子安危的他,決定驅車回村。
“兄弟,莫要往那邊走了,山體塌方了,路堵了,前面路走不通啦,趕緊往回走。雨太大了,可能還會有塌方!”行未至半,迎面而來的車輛司機勸他返回。
作為駐村書記,遇到這種危急時刻,他沒有想過返回,而是著急要再快點趕回村裏。通信信號中斷,現在村裏是什麼情況他一點都不知道,要趕緊確認受災情況,如果嚴重的話,盡可能尋求一切幫助,幫村裏的老人孩子們儘快恢復生活。村中大多數家庭青壯年都在外務工,守住村中老幼就是守住100多個家庭的圓滿。陳蘇豫這麼想著,“逆行”的腳步愈發堅定。
果然,不久就遇到了道路塌方,陳蘇豫沒有絲毫猶豫,衝入雨中,跟隨一眾下車的司機清理起攔路的泥巴石頭。不久後,救援的挖掘機到了,清理的速度快了起來,道路逐漸通暢。就這樣,一路遇到塌方便下車幫助清理,路通再繼續趕路。
原本回村不到1小時的路程,成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塌方的路段需要下車徒手搬石塊,倒伏的樹榦得合力抬開,渾濁的積水漫過一半車輪,陳蘇豫在雨中摸爬滾打,硬是把這艱難路程,走成了“生命通道”。三個小時後,他終於回到村裏,濕透的衣服早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鞋上厚厚的泥塊結得像塊石頭。
村子裏的“守護先鋒”
“雨下得像老天爺在潑水,路邊的樹被衝得橫七豎八!屋子也開始嘩啦啦漏雨,拿著盆一個個接也接不過來,拿膠紙堵也堵不上,抱著小孫孫不敢躺床上,在屋裏找不漏雨的地方坐著就是大半夜。”回憶起上月災情最重時的場景,計懷村的老人心有餘悸。就在那個時候,駐村書記陳蘇豫和村幹部們到府來了。
計懷村100多戶人家依山而居,村民多數是苗族,主要為兒童和老人,加之全縣連夜暴雨導致各村各縣均不同程度出現洪澇災害,全村堅守的十幾名黨員成了村民“主心骨”。“關鍵時刻黨員就是要站出來”, 陳蘇豫説。
村裏房屋大多依山建造,危險性較大,將房屋漏雨、損毀的家庭,尤其是地勢險峻處的住戶,集轉机移安置到相對安全的地方是首要任務。
“馬上分組行動!”他帶著黨員幹部冒著雨逐戶排查。“阿婆,這屋子暫時不能住了,先跟我們去村委會住著!”82歲的潘奶奶行動不便,手裏牽著被雷聲嚇哭的孩子,他和同事們就這樣扶老背小回到村委會。當天夜裏,他們背出被困老人5名,等待風險排查完畢再將老人們送回。直到淩晨他才回到住處打了個盹。
整整一週,他幾乎連軸轉:天剛濛濛亮就出發,挨家挨戶踏遍村裏每個角落,細緻統計受災情況;緊接著又一頭扎進山野,爬過一座又一座山,逐片核查農作物的受損程度。忙到下午返回後,還顧不上歇口氣,又耐心安撫村民的焦慮情緒,有條不紊地發放救災物資。發生災情後,他不僅第一時間自掏腰包捐款,還聯繫華夏銀行貴陽分行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同時馬不停蹄地為受災農戶奔走,全力爭取特惠貸款,用汗水和行動為村民撐起了一片晴空。
交通動脈的“硬核支撐”
除了深山裏的小山村,交通動脈的受創同樣讓人揪心。連接榕江這個深山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的主要幹道G76廈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橋,因連日的大雨傾盆導致山體下滑而突然塌陷。這條承載著榕江80%物資運輸的通道一旦中斷,不僅災後重建物資進不來,山裏的中草藥、苗繡等特産也出不去。
華夏銀行貴陽分行迅速行動,為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緊急增加5億元授信。這筆資金像及時雨,很快化作搶修人員手中的設施材料——施工隊24小時輪班作業,在塌陷處搭建臨時便橋,對兩側山體做加固防護,以最快速度修復了高速公路。
暴雨終將停歇,但華夏銀行貴陽分行與計懷村村民並肩戰鬥的故事仍在續寫。從雨夜馳援的“逆行者”到災後重建的“支援者”,金融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暴雨中背起老人的肩膀,是泥濘裏搶修道路的雙手,是讓村民相信——洪水損壞的家園,總有人和他們一起重建。華夏銀行用金融力量架起“希望之橋”,讓黨旗在防汛一線高高飄揚,更讓“金融為民”的誓言在泥濘中綻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