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5點的江蘇連雲港石化基地,污水處理廠的曝氣池里正在進行“新陳代謝”——污廢水在氣泡翻騰中完成凈化。污廢水被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這一“超級腎臟”過濾後,從渾濁變清澈,最終成為工業生産的“迴圈體液”。
這顆守護石化基地工業園區生態的“超級腎臟”,在獲得華夏銀行的金融“長效供血”後,正變得更加強勁。
園區剛需:
一顆“強代謝”的“生態之腎”
對聚集著盛虹石化、衛星化學等化工業巨頭的連雲港石化基地而言,污水處理廠就是不可或缺的“生態之腎”——作為國家七大石化基地之一,這裡擁有全國獨一份的“油、汽、煤”多元加工體系,工業生産強度高、污廢水量大,“腎臟”的“排毒”能力直接決定園區的生態承載力和發展上限。
更關鍵的是,石化産業是用水大戶,冷卻水消耗佔工業用水超七成。“腎臟”不僅要能“排毒”(處理污廢水),還要能“供應體液”(再生水回用),才能同時滿足環保要求和生産用水需求。
給園區裝“腎臟”可比想像中複雜!作為基地的“水務管家”,國有獨資企業江蘇方洋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方洋水務扛起了重任:建成集污水治理、集中處理、再生回用、高鹽廢水處理于一體的大型“環保綜合體”——園區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給園區裝上“超級腎臟”——每日能處理40萬噸工業水、10萬噸脫鹽水,靠“超濾+反滲透”雙膜工藝,實現70%再生水回用。
這顆“超級腎臟”還懂“精準代謝”:採用“一企一管、一企一罐”模式,分類收集、分質處理,讓園區企業無需自建污水預處理裝置,避免重復投資浪費。
每年不僅能減少2500萬噸污廢水排放,還能節省等量新鮮水資源,成功破解基地水資源短缺難題,拿下多個國家級環保試點榮譽。
但“腎臟”的維護升級需要持續投入,前期資金規模大、投資回報週期長,傳統銀行短期貸款難以匹配其運營節奏,“供血不足”成了制約“腎臟”效能升級的梗阻。
金融巧勁:
給“超級腎臟”打通“長效供血”通道
正當方洋控股為園區“腎臟”的“持續供血”犯愁時,華夏銀行南京分行帶著創新方案找到府:把“腎臟”的未來“代謝收益”,變成當下的“供血資金”!
這一方案的核心邏輯既創新又清晰:方洋水務作為園區“腎臟”維護者,未來將持續為基地企業提供污水處理服務,企業按水量定期繳納服務費,這就是這顆“腎臟”穩定的“未來代謝收益權”——這一優質資産,此前一直在“沉睡”。
現在,華夏銀行&&將這份未來收益權打包成綠色ABS金融産品:通過向合作機構轉讓未來收益權,方洋控股可以提前一次性收回資金。
為了讓“供血”快速到位,華夏銀行總分支協同聯動,與合作機構密切對接。僅4個月後,10月23日,這筆全國首單污水收費收益權中保登綠色ABS就成功落地。
5.25億元低成本長期資金的注入,實打實給“超級腎臟”送上了“足額、長效供血”,續上了運轉動力!
這不是簡單的短期“輸血”,而是打通了“腎臟”的長期供血通道。這筆資金不僅能支撐“超級腎臟”持續升級設備、優化工藝,還能進一步提升園區公共環保服務品質,吸引更多高環保標準的企業入駐,讓園區的“生態代謝”更高效、産業結構更綠色。
不止“治污”:
“腎臟輸血”模式成綠色産業融資樣板
這顆“超級腎臟”的成功“輸血”,背後是華夏銀行對綠色金融的深刻理解與實踐:環保基礎設施不是“負擔型資産”,而是支撐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生命器官”。
本次業務的創新落地,不僅解決了污水處理這類重資産項目“投資大、回收慢”的融資痛點,更打造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腎臟輸血樣板”——未來,自來水供應、供熱、固廢處理等各類園區公共服務“器官”,都能借鑒這一模式盤活存量資産。
從政策響應看
這一創新契合國家“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與《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規定;
從産業價值看
它讓園區實現了“污廢水處理—再生水回用—園區綠色升級”的閉環,既守護了生態環境,又賦能了實體經濟;
從金融創新看
它拓寬了綠色産業的融資渠道,讓金融活水精準流向生態保護的關鍵領域。
未來,華夏銀行將持續踐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雙精彩’”戰略,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産品與服務,為更多環保基礎設施、綠色産業項目提供“精準供血”。
守護好每個産業園區的“生態腎臟”,讓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綠色發展的核心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