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河南消費者萬女士致電華夏銀行客服中心,表示其接到湖南長沙的匿名貸款催收電話,對方告知其丈夫李先生在萬女士不知情的情況下于華夏銀行辦理了貸款,現要求其及時還款。該“催款人”給萬女士很多熟人打了騷擾電話,且態度惡劣,用詞極不禮貌,萬女士認為此事件對其個人聲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表示不滿。萬女士要求華夏銀行核實其丈夫李先生辦理貸款的詳細資訊以及未及時還款的不良影響等。
華夏銀行接到萬女士致電後,第一時間核實處理,迅速查明事件真相並回復客戶。經核實,萬女士夫婦二人並未在華夏銀行辦理過任何業務,此為一起冒用銀行名義惡意催收虛假貸款事件,給客戶及銀行的聲譽都造成了負面影響,且此事件容易造成客戶財産損失,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
【案例分析】
當前,電信詐騙事件和虛假貸款惡意催收事件頻發,需要消費者提高防範意識和甄別能力,同時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當消費者個人資訊不慎洩露時,不法分子利用通過非法渠道所獲得的資訊進行虛假貸款催收,謊稱銀行還款平臺不能完成還款操作,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轉賬還款,一般會引導借款人添加所謂的“客服”微信,期間會有言語威脅及恐嚇,以此進行心理施壓。
此案例中萬女士家人的個人資訊遭到洩露,異地不法分子對其進行虛假貸款催收,並且將事件擴散到萬女士夫婦的生活圈,企圖利用當事人畏懼、想快速解決問題的脆弱心理騙取資金。若萬女士未致電銀行查明貸款資訊的真實性而將資金轉出,則正中不法分子的圈套,導致損失進一步擴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法律法規均對金融消費者的個人金融資訊安全有相應規定,賦予了消費者對日常生活中個人資訊遭洩露現象説“不”的權利。案例中萬女士的做法是正確的,在催收人聲稱其丈夫在華夏銀行有貸款時,第一時間致電華夏銀行要求查明是否真實。因此,當消費者遇到此類事件後,應保持清醒認知,調整心態,及時核對真實情況,避免陷入不法分子圈套。
【消保提示】
1.消費者遇到虛假貸款惡意催收事件後,切勿輕信陌生電話,應當冷靜思考,仔細分析資訊的真實性,若有任何不明確的事項,須第一時間通過正規渠道核實情況。同時,不論通過什麼機構借款,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及時還款,切勿輕信任何對私還款。當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獲取了消費者較多的真實資訊後,容易削弱消費者的判斷甄別能力,此時消費者更需提高警惕,掌握主動權,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2.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學習金融信貸和網路安全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個人資訊的保護,切勿隨意點擊不明連結,切勿隨意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證件號碼、銀行賬戶等重要資訊。同時還須樹立合理的消費觀,避免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如確需貸款,應選擇正規金融機構,通過正規渠道辦理貸款,以防陷入貸款詐騙圈套。
3.若消費者不慎遭遇詐騙,應第一時間保留證據,及時向銀行和公安機關尋求幫助。
案例提供:長沙分行
內容編審:總行辦公室消費者權益保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