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北朝民歌裏的壯闊草原,如今在北疆大地上有了新的風光:昔日黃沙漫卷的荒漠,立起一排排迎風轉動的風機;曾經寸草難生的戈壁,鋪展開“綠電+治沙”的生態畫卷。這場發生在內蒙古的綠色變革,背後是華夏銀行的金融賦能。
追“風”逐“綠”:
荒漠裏的生態革命
內蒙古,既是全國荒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荒漠化土地佔全國20%、沙化土地佔28%),也是風、光資源的“富集區”。廣袤的沙漠、戈壁,成了“以空間換能量”的天然舞臺。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這裡正全力推進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用新能源改寫發展軌跡,而金融支援是這場變革的重要“引擎”。
作為最早佈局綠色金融的商業銀行之一,華夏銀行2025年明確提出“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深化綠色金融特色”戰略部署。
華夏銀行呼和浩特分行緊跟總行部署,把支援防沙治沙、新能源産業作為重點任務,精準對接北疆綠色發展需求——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10萬千瓦風電項目,便是這場金融賦能生態的生動實踐。
跨區聯動:
4.14億貸款破解融資難題
這個項目有特色:它是錫林郭勒盟“防沙治沙+風電”一體化工程,採用“風電+儲能”模式,既建發電設施,還配套生態治理工程,對資金的需求量大、時效要求高。更特殊的是,項目主體的集團母公司在外省,傳統融資模式難以快速響應。
呼和浩特分行精準破局:一方面將其納入新能源重點項目清單,組建專項團隊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採用“內部聯合貸款”模式,聯動華夏銀行無錫分行協同發力,打破地域壁壘。
最終,4.14億元貸款快速批復,首批3億元已順利投放,為項目建設按下“加速鍵”。
這筆資金不僅保障了風機、儲能系統及輸電線路的建設,更讓生態治理工程同步推進,實現“建一個電站,治一片沙漠”。
一項目三收益:
北疆荒漠的“綠色答卷”
這不是一筆簡單的貸款,而是一份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兼具的“綠色答卷”:
生態效益實打實
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6.7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18萬噸。通過電站基礎設施配套生態治理,固定沙面、培育防沙植被,讓荒漠化土地逐步“復綠”。
經濟效益看得見
清潔電力併入電網,輸送綠色能源,助力全國“雙碳”目標推進。
社會效益暖人心
項目建設帶動當地就業,讓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推動“生態富民”雙向發展。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華夏銀行呼和浩特分行綠色貸款餘額26.21億元,較年初新增4.63億元,後續還有25.67億元新能源重點項目儲備,正加速落地。
從黃沙漫天到風機林立,從生態脆弱到綠意盎然,華夏銀行用金融創新為北疆注入“綠色動力”。
未來,呼和浩特分行將繼續緊扣內蒙古“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定位,為內蒙古自治區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北”工程攻堅戰和做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三大戰役,貢獻更多金融力量,讓綠色成為北疆高品質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